2009经济结构调整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
来源:漳州招商局人才网
时间:2020-11-11
作者:漳州招商局人才网
浏览量:
漳州人才网讯:2009年中国将有2400万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,其中将有超过700万大学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。教育部门已于2008年年底,推出多项措施,以应对大学生就业困境,而高校与部分用人单位也在创新就业机制,尽力为大学生就业拓宽道路。
东方早报发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文章表示,对这些应对措施进行分析,不难发现,目前的思路主要集中在“蓄水”和“储备”上。扩大高校部分学科的硕士招生规模和第二学士学位招生规模等,属于蓄水;推出10万大学生农村任教计划,高校和企业提供一些助理研究、助理管理岗位,此属“储备”。
人才的“蓄水”和“储备”,可以缓解一时的就业困境,但是,要让“蓄水”和“储备”不造成对这些大学毕业生的人才浪费,以及未来更进一步的就业难,则需要一方面让“蓄水”和“储备”对人才本身的能力和素质进行提升,另一方面,通过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和产业机构调整,努力创造对大学生毕业生的有效需求。尤其是后者,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所在。
文章分析,中国大学生就业之所以存在“区域集中、行业集中、单位集中”问题,有就业观念的原因,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,其他区域、其他行业、其他单位,幷没有形成对大学毕业生的旺盛需求。
就区域而言,过去很长时期中,中国发展经济的方式,是围绕GDP这个中心,采取低人力资源成本的劳动密集型发展战略。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决策者与企业负责人眼中,最不缺的就是人,因此,他们不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。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到中西部、农村地区去当村官、做志愿者的现实表明,即便有国家政策的推动,当地也确实缺乏人才,但相当数量的大学毕业生幷没有受到重用,而是被闲置。
这种情况,还普遍存在于一些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中,如采矿业、机械加工等。比如,有数据表明,采矿业的大中专从业人员比例,仅为千分之一,对应这一数据,前几年专门培养采矿管理、技术人才的煤炭学校毕业生,毕业后“专业对口”的不到10%。
文章强调,在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今天,我们不能再用“远水解不了近渴”来拒绝对产业结构的调整,而应该以此为机遇,调整产业结构,提升岗位的职业价值,有效扩大大学生的就业区域、行业。